山西太原双塔寺
双塔寺,三晋名刹,本名永祚寺,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,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。这里,绿树红墙,宝塔梵殿,龛阁玲珑,碑碣栉比,花卉溢香,松柏凝翠,肃穆幽静,古香古色。
如今,新生的双塔永祚寺,正以崭新的、热情的姿态,迎接着南来北往的中外游人。
太原的牡丹花,不见经传,无论从种植历史,还是种植的数量和品种,别说与洛阳,就是与彭县、亳县、淮阳、菏泽相比,也难以同日而语。可是,太原也有种植牡丹的历史,并且如今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,历经三百五、六十个春秋而不衰,被世人称作“明代牡丹”。这似乎又有别于几个牡丹花盛地,使其难以望尘,而值得提它一笔。
近来来,双塔寺文管所又在“明代牡丹”的基础上,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,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,从颜色来看,红、粉、黄、白、紫、绿、墨,可谓九色齐全。如今,每逢春夏之交,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,古刹双塔寺,古技挺拔,竞放新花,整个梵寺绮丽绚烂,嫣红姹紫,争芳斗妍,清香飘溢。中外游人世间接踵摩肩,争相观赏,置身于缤纷斑斓的牡丹花间,构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游赏花风俗画。
双塔永祚寺的百年“明代牡丹”,名字叫做“紫霞仙”,它植根于寺院主殿大雄宝殿前的方形花坛里。“紫霞仙”,是这种牡丹花的古代名称,从洛阳的牡丹花品名称演变系统资料中,我们可以知道,随着时间的推移,紫霞仙的个名已经变作“紫云仙”了。
永祚寺虽然规模不大,但却有其鲜明的特点。一是坐南向北,与一般的寺庙正好相反。二是极富特色的砖结构建筑,寺内殿宇不用一钉一木,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。第三历经沧桑的双塔。第四是花开富贵的明代牡丹。第五是堪称书林瑰宝的碑廊。双塔寺共收藏了碑碣刻石二百六十余通,其中大部分是“文革”以后从太原各地收集来的散佚珍品。
当年晋王朱棡酷爱书法,朱元璋就赐给他许多历代有名的墨宝和法帖。晋王朱棡的四世孙朱奇源更是嗜墨成癖,重金收集名帖名书,悉心于墨翰。弘治初年,因为宋代名帖“淳化帖世不多见”,朱奇源精选自己的藏品,镌刻于一百八十余块石碑上,以其书斋“宝贤堂”为名,称为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。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荟萃了魏晋以来十余朝,钟繇、卫夫人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智永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欧阳询、柳公权、颜真卿、怀素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、朱熹等一百余名书法大家的作品宝翰。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在明末的战乱中散落民间,清朝初年,戴梦熊等几代充满文化良知的地方官员将其收集补全后重新安置,1980年它们被迁入双塔寺。清朝康熙年间,喜好书法的太原知府李清钥对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十分痴迷,收集了以明清两代大家唐伯虎、文征明、傅山、董其昌为主的墨宝镌刻于石,取名为《古宝贤堂法帖》,1980年也同时迁入双塔寺。
2、农历六月十八有爬塔会,据说可以辟邪。立夏为牡丹花会。
3、新建的碑廊里陈列着著名书法家主羲之、张旭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苏东坡等人的书法碑刻,塔内有梯路道,可登顶层凭窗远眺,太原风光历历在目。
4、前院牡丹满园,被称为太原的"小洛阳"、每到开花季节,花色鲜艳,花香馥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