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善寺
崇善寺在山西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。创建于唐。初名白马寺,后改延寿寺、宗善寺,明代又改崇善寺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为荐其母高皇后,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,南北长550米,东西长250 米,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。为山西省第yi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明代以前,只是一个不大的寺院,有说它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,还有的说它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,如今山门右额的“宗唐遗址”四字,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。据寺内木匾记载:晋恭王朱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,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四月,启奏明太祖,批准建立新寺,历时8载,至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竣工,名为崇善禅寺。
不幸的是,清同治三年(1864年)的一场大火,主要建筑均被焚毁,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。清光绪七年(1881年),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。从此,崇善寺一分为二,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,这就是现在的山西博物馆第yi部分,而仅占原寺面积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,就成为古白马寺、明崇善禅寺的当然代表了。
2、进佛寺,不能由中门入,当从旁门入。
3、入寺庙,服装要整洁朴素。
4、入佛寺应念"阿弥陀佛"向师父问讯。
5、入佛堂不能吸烟、穿拖鞋、皮鞋、嚼槟榔等。
6、佛堂中央,不得站立或礼拜。
7、进入佛堂内,不能高视佛面,应当即低头礼拜,不能蹓跶、东张西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