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八都古镇
廿八都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界,交通便利,205国道穿镇而过。镇辖面积66.7平方公里,10876人口。与周庄、同里、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,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。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,甚至带有几分神秘。1100多年前,黄巢挥戈南下,在浙、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,从此四周关隘拱立、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,兵家必争之 廿八都枫溪街。
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,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、浙的布匹、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,然后转陆路,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、赣。从闽、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。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yi站,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,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。鼎盛时期,商行店铺、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,日行肩夫,夜歇客商,每天南来北往,熙熙攘攘,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。
镇区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,属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。2007年,廿八都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;2008年,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山歌)之乡。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,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,独特厚重的文化积淀,使古朴淡雅的廿八都镇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显得异样夺目。众多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人士都到过廿八都,对这里的古建筑赞不绝口,认为极具历史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。
廿八都距离江山市县城70公里,是一个古老小镇。全镇有800余户4000余人口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江山设都四十四,此地排行第廿八,得名廿八都,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。由于历史上少受战乱,使镇上古建筑风貌依旧,保存较为完好。据统计现保完整、规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、厅堂共有36幢,公共建筑物有孔庙、大王庙、文昌阁、万寿宫、真武宙、忠义祠、观音阁、老衙门、新兴社等11幢。在这些众多的寺、庙、宫、殿中,以大王庙规模醉大,孔庙最雄伟壮观。孔庙建于宣统年间,占地1500余平方米,整体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门庭、正门、前殿、天井、正殿、天井、寝殿共计三进三天井,左右为厢房,以檐廊连结,结构上,明间均为抬梁式、边贴为穿斗式,正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,四面飞檐出挑,十分高大雄伟。建筑内以精湛的木雕艺术和丰富的彩绘最具特色,所有的梁、枋、脊标、天花板,均绘月山水、人物故事以及龙、凤、花、鸟等绘画 作品,几何图形、牛腿、雀替、窗扇、栏板等木构件均有浮雕或镂空雕,题材丰富,形象极为生动,犹如一座艺术宝库。
镇南村口,有一座跨枫溪之半圆形的单孔石拱桥水安桥。桥上建有九间桥亭,中为重檐歇山顶,建于清光绪十七年(1891年),为浙西唯一的设有古桥亭的古桥梁。
镇上的古建民居,不仅数量多,保存完好,而且它的建筑风格与别处民居迥然不同。布局上以地势、环境、巷道之不同,错落有致,富于变化。民居的基本结构为平面长方形的四合院式,二进一天井,也有三进二天井的厅堂,房内厅堂自成院落,门扇、窗户上的图案少见雷同,民居正站均为石结构,门楼绝少见到砖雕,多以精致木雕构件组合而成,楼阁式的四柱三楼形式,风貌独特。
古镇旧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,今唯有镇南石质门额一方,书有“枫溪锁钥”。一条街道与小溪并行,自北至南曲折蜿蜒长达1公里。两旁多为二层楼店铺作坊,基本保持了19世纪集镇的风貌。
廿八都镇的建筑依古道两侧而建,长达1公里。北为洵里街,以住宅为主;南为枫溪街,以经商为主。古镇在清同治年为鼎盛期,光饭铺酒店就50多家,南北杂货批发商有40多家。然而更让人注目的则是这里的桥、庙、阁等公共建筑。
水安桥,一座廊桥横架于枫溪之上,在晨雾的缭绕和夕阳的照耀下,展现出不同的侧面,着实谋杀了我们不少胶卷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和嬉戏倦了的孩童在廊桥休憩,又为这美景增色几分。枫溪桥是典型的石拱桥构造,它与周边的水星庙构成了一副恬淡而抒情的中国画。其余的如花桥之类的只空留地名而已,原桥的构造不复存在了。
夕阳下的大王庙是醉美的,前有金黄色的稻田作铺垫,后有青山蓝天为屏障,粉墙与黛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使得我不禁发呆,转身俯瞰廿八都镇,他躺在仙霞山脉的怀抱中,屋顶间的生起的炊烟在晚霞中一缕缕地散去。
廿八都有大小两个文昌阁,大文昌阁在镇北头,小文昌阁在镇南端。两座建筑的宏伟和精致在当地是无人可与之相媲美的。文昌阁一般只有县治才有,供奉文昌帝和魁星的地方。虽然廿八都人靠经商致富,但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"学而优则仕"的情结,他们的愿望和梦想早已飞出大山,飞向遥远的京都。于是同时他们也留下了300余幅彩绘在大文昌阁的梁、枋、藻井间,用"悬梁股"、"衣锦还乡"来激励后代。
古镇的大户有曹、姜、杨、金四家。他们围绕着宗族而居,至今还保留着36幢完整的古民居大院。站在老街上,最富有特色的是家家户户的门楣。门楣多为楼阁式,由梁、枋、檐、望板和垂帘虚柱构成四柱三楼式。各个部件都有精细的木雕装饰,题材多为福禄寿、合和二仙等吉祥物。这木制的门楣和江南其他地区的砖雕门楼有着截然的反差,使人走在这老街之上,无不被这景色所吸引。看这徽式的马头墙、浙式的屋脊、赣式的檐橼、闽式的土墙,其内涵的丰富已足以使建筑学家所惊叹。
建筑
古镇的建筑群,规模宏大、风格独特。古老而雅致,尽显古镇风采,其色调恢雅古朴,木雕工艺精湛,平面布局巧妙,寺庙彩绘传神,尽显19世纪集镇自然经济的繁荣景象
雕刻
古镇的雕刻堪称绝顶的艺术品,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手艺,正所谓巧夺天工。精美的雕刻艺术犹如凝固的音乐。这样的音乐在廿八都比比皆是,如同一座民间艺术宝库,不无喧哗地在此度过了数百个春秋。
门楼
廿八都住宅最具特色的是大站和门楼的处理。住宅内向式的空间布局,使得外部都是高大的墙面,在村落景观中住宅的个体消失了,要想从长长的、高大的墙面中突出自家的特色,只有在入口门楼上刻意处理,体现自家的社会地位和富有,以取得心理的满足。长长的街巷两侧突兀着一座座门楼和门脸,形成丰富和具有节律的街巷景观。门楼多为楼阁式,由梁、枋、檐、椽、望板和垂莲虚柱构成四柱三楼,上覆黛瓦,檐角起翘,雕细刻,特别是斜撑,装饰最为精美,技法之纯熟,较之举国闻名的东阳木雕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壁画
壁画又是古镇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令人赞不绝口。丰富的彩画极具特色,所有梁、枋、檩以及藻井均彩绘人物、花卉、山水、鸟兽。
门饰
即古楼上的门上的装饰等等,工艺精湛,别具一格。
马头墙
马头墙是廿八都民居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之一。它随屋顶的坡饰层层叠落。般迭落二至三次,每层在墙头上用小青瓦做成短檐和脊,脊上青瓦竖立排列,尽端处起翘反卷。脊下两侧是短短的瓦珑,沟头滴水,一应俱全。这种逐层迭落的山墙当地称之为{三花山墙}或{五花山墙}。这种马头墙形式的山墙最重要的实用功能是防火,以免一家失火,殃及邻宅,故又称为{封火强}或{风火墙}。马头墙的尽端通过砖叠涩挑出墙面,这叠涩的部位当地称之为樨头,也是住宅外墙装饰的重点,常常装饰各种各样吉祥图案和花饰。
花格窗
门扇和窗户上的花窗图纹取材十分丰富,各座民居之间绝少重复、雷同,可见当年工匠丰富的想象力于强烈的竞争意识
古家具
家具也是一种历史,一种文化,这些在廿八都寻常可见的多个时代、多种风格的古家具,似乎在诉说着曾经有过的显赫与辉煌
桃花弄
枫溪街上有一条令人想入非非的桃花弄,其中一处宅院有曲里拐弯的三道院门,现在只剩下了空空的三个门洞,如同空空的眼窝,在春日的细雨中显得有几分破败。有人猜测这可能是过去的“红灯区”。不过80岁的金庆康老人肯定地说这完全是误传,因为过去后面山上桃树很多,春天时满山桃花,故名桃花弄,有人却由桃花联想到桃色,以为这是古代的花柳烟巷。廿八都有dubo场所,也有鸦片馆,青楼从来没有听说过。至于宅院有三道拐弯的院门,主要是生意人钱财不露白,另外还有为了隐蔽、安全,避免兵荒马乱。
“桃花依旧笑春风”,桃花弄是否旧时的烟花之地,或者真的像金庆康老人所说的,只是因为后山遍植桃树,春来桃花迷人眼的缘故,这些都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人们曾在这个地方生活过:爱过,恨过,奋斗过,梦想过甚至荒唐过,规避过,祈求过。
福禄寿僖门楼
在望峰亭不远处有个“福禄寿僖门楼”,青石门框上有四个篆字[图2、3],杨庆山老人说他问过很多人,包括研究古建筑的教授都不认识这几个字,他的老师郑纵横老先生说是“业精于勤”,但无法确认,有一年杭州一位出版社的编辑到廿八都旅游,脱口而出“这是四寿门庭”,他说这是四个不同写法的“寿”字。我猜想可能是诗人魏德平先生,多年前他似乎策划、编辑过一本丝绸的“百寿图”,见过很多不同写法的“寿”字,他说的恐怕没错,再说这个门楼本身就叫“福禄寿僖”。
福禄寿僖门楼代表了世俗的一种终极性追求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也是人生无常、苦闷的精神象征物。正如人生的繁华总是昙花一现,而希望有时候又总是那样渺茫。当你走在这条颓败却真实的老街上,无论如何,请放慢你的脚步,因为这里沉睡着最意味深长的历史。
万寿宫
踏过水安桥桥,迎面就是一座高大的祠堂式宅院,围墙比一般江南古宅高出几乎一倍,门额上有“万寿宫”三个字,这就是旧时的江西会馆,听说是明朝后期崇祯年间造的,那时不仅到廿八都灰山烧石灰的江西宜黄人很多,江西籍商人往来也日益频繁。所以就集资造了这个会馆,作为江西同乡歇脚、办事的去处。旅居廿八都的江西人,如遇到天灾人祸、生意亏本都可以向会馆申请帮助,实际上相当于江西人的同乡会。
踏着石阶走进大门,昔日的江西会馆几年前已变成了一个竹器工场,里面堆满了竹片,工人们正在忙碌着,几乎连抬头看一眼冒然走入的陌生人的时间都没有,大概也是习惯了。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天井,四周厅堂房廊高敞,即使阴雨天也并不觉得昏暗压抑,房梁和窗格上的木雕图案依稀可辨。由于房屋年久失修,有的地方已露出了天。
里面的廊柱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,字迹清晰:
“鸢飞鱼跃是天真;花放水流皆正果。”
听说以前还有这样两幅对联,不过现在早已看不到了:
“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;共明月千里记夜醉桥畔晓浮枫水相逢好话家山。”
“水底月为天上月人间共月;眼中人是面前人家乡故人。”
也只有这些含意深远的对联才能使人想起廿八都盛时,江西老表在这里进进出出的身影。“亲不亲,故乡人”,一个人出门在外,总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,倘若是个少年,也会慢慢识得愁滋味。这里有灯火,有殷切热情的乡音,倘若有酒,再有三两个下酒菜,又有朋友陪你同饮,在秋风冷冷的夜晚,大约就可以抵住一半的乡愁,一半的思念。如果说故乡的月是金黄而又圆满,异乡的月又何尝不是如此,只是身如飘萍辗转在人间,平地里总生出一份物是人非,人生如梦的忧伤感慨。
枫溪老街
廿八都古街商家多是前店后宅,店堂往往就是店家的客厅和起居室,因此街道除了它们的商业功能外,往往还是居家生活的延伸。居民们常常在街道边就餐、择菜、洗衣,甚至进行产品加工。早早晚晚也就成了沿街居民会餐交谈的场所,因此商业气氛和生活气氛十分浓厚。而到了逢年过节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沿街进行走旱船,踩高翘,舞狮子,玩龙灯等喜庆活动。小街则又成了欢乐喜庆的舞台。
古街两侧排列着整齐的店铺,一般是每户三间店面,间以高耸的马头墙。店面出檐深远,梁架以雕饰精美的木斜撑,山墙侧以叠涩形成将檐口悬挑至一米开外,街道两厢屋檐相对而出,在行人头上留下狭窄的一条天空。
枫溪望月
枫溪桥是一个半圆形的单孔石拱桥,比水安桥的历史还要悠久,是 1838 (道光十八年)建的, 1925 年(民国 14 年)受大水冲击重修过一次。 桥身全部由青石砌筑,桥台、桥栏及上下台阶也都用青石板铺设,桥上的护栏上都有精雕细刻,拱顶南北两面都有“枫溪桥”三个字的青石桥额。
小桥如虹霓跨溪,上面长满了绿藤,桥下水声依依,站在不远处的水埠上,半圆的桥拱与水中的倒影正好构成了一个圆,水波荡漾,恍如一轮圆月,此景被叫做“枫溪望月”确是名不虚传。
陆游诗“伤心桥下春波绿,疑是惊鸿顾影来”,爬满绿藤的枫溪桥,莫非也见证了同 样伤心的一段爱情。
水星庙
坐落在枫溪桥头的是建于清同治七年{公元一八六八年}的水星庙,又名真 武庙。前后两进,前进是山门和戏台,后进是供奉真武大帝和道教诸神的大殿。山门入口的上部是戏台,大殿和两厢的院落构成观众厅。是演戏和居民聚会的场所。整个道观将建筑、木雕、绘画、文学融于一体,少了一份神的肃穆,而多了民俗的亲和与平易。
当年水星庙不仅香火不绝,而且经常演戏,和相去不远的关帝庙都是镇上重要的娱乐场所之。直到 1932 年红军第yi次打廿八都之前,这里都是热闹非凡。庙里本来有一幅著名的谐音联:
“真武庙中真舞妙;水星楼外水声流。”
如今舞台仍在,却已见不到锣鼓喧天、咿呀不绝的盛况了。不过水星庙的观戏台上,有时会端坐着一个少妇,拨弄琴弦,弹唱一曲她自编的“枫桥望月”:
“月朦星稀人未休,倚栏断长昼。佳期复何归,剑长琴急,雪劲寒风骤。庙台抚琴黄昏后,有客凭栏处,莫道情可遣,抽刀断水,对月水更流。”
听说这位妇人的丈夫“出远门”多年未归,好心人劝她改嫁,她却决意不肯,独自含辛茹苦抚养女儿,供女儿上学。已有十一、二岁的女儿说,她妈妈本来就爱好填词弹唱,近些年来,已将“水安凉风”、“浮盖残雪”、“珠坡樵唱”、“相亭晚钟”、“炉山夕照”、“狩岭晴岚” 等“枫溪十景”一一填词谱曲,以致廿八都许多人也都能吟唱了。她自己常在水星庙弹唱的则是这一曲《醉花阴·枫桥望月》。
“抽刀断水,对月水更流。”她在空空的水星庙戏台上,自弹自唱她的“枫桥望月”,就像《边城》里的“翠翠”那样绝望而又希望着,她丈夫什么时候回来?她不知道。也许明天,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。而桥下的水不舍昼夜,那月永远是缺的。如果水星庙真有神灵的话,他护佑一个女人的爱情吗?这样一个故事为古老的廿八都又频添了几分凄美、几分忧伤,乃至几分古色古香的书卷气。
水安凉风
仙霞之南枫岭之北,百姓聚族而居;三省边境古道中点,千年古镇存焉。廿八都,地当仙霞孔道浙闽要冲;东联婺处,西达饶信。自黄巢刊山,历代官兵潴留;至仙霞道辟,各路商贾云集。檐牙高啄,栋宇如鳞。南腔北调,百家姓氏杂居;奇风异俗,“文化飞地”独具。水安桥,系廿八都南关入口之所,号称“枫溪锁钥”;向有千名营兵巡守,竟然三品游击驻防。地接浔湖之村落,道联闽浙之通衢。南宋偏安,古道遂成京畿闽粤直通之要道;泉州口开,古镇即为连结“海上丝路”之枢纽。自此冠盖如云商宦似鲫,常憩乃镇;从来扶舆达闽转毂入越,必经斯桥。一夫当关万夫莫越,诚天设之喉吭也。是桥古为木构建筑,因常毁于水,同治三年(1864)遂改建为石桥。光绪十七年(1891),里人重修廊亭。昔时江浦路筑,拆除廊架二榀;丙子(1996)飓风突降,尽摧桥亭七间。越三年,政府拨款村民捐资,联手共建,于庚辰(2000)修复廊亭如故。上出重霄,下临深池。层峦耸翠,飞阁流丹。一桥串南北,两廊观东西。望水中见明月团团,处桥上觉凉风习习。田夫晚唱桥头,村妇晨浣溪边。翁妪清谈,世事变迁;渔樵问答,保护开发。仙霞浮盖,遥临胜境。枫溪杨柳,近锁寒烟。北水南流,合坎离既济之局;依水乃安,取“水安”吉祥之名。为不负名镇胜景之盛誉,不揣浅疏,爰为之记。
水安桥是个单孔石拱桥,桥身始建于 1864 年(清同治三年),长有 20 多米,宽近 6 米 , 由“姜隆兴”等六家商号合资建造。 1891 年(清光绪十七年),廿八都大户祝家又在桥上造了桥廊,本来共有九间,两边各为四间,中间是三层重檐亭阁,四面都有镂空花窗装饰,抬梁、雀替浮雕是简易的花草纹,沿柱的牛腿是镂空的几何图形。顶楼天花板下装有木活轮,作悬吊照明灯之用。桥亭梁木上原刻有:“清光绪十七年辛卯春月下瀚祝洪廪字善铭子鼎三修建”的字样。
“桥驾南流通闽浙,仕商车马往来常”。廿八都在近代之前曾是闽越之间的交通枢纽、商业重镇,由北向南,踏过水安桥,循着千年古道即可西去江西,南到福建,誉之为“一脚踏三省”并不为过。水安桥上曾留下无数商旅的足迹,建造廊亭的初衷大概也是为了方便往来行人休憩,遮蔽风雨、烈日,特别是夏天酷暑时,山谷里风很大,所以旧时“枫溪十景”中有“水安凉风”。在破山修路之前,“水安凉风”曾经名不虚传。清代王珏有诗:
“突兀危梁指顾间,中通一水绿回环。凉生石磴风来候,消夏分明是此湾。”
以后修建公路及先后三次拓宽公路,廊亭被拆了两间,只剩下了七间,已不对称,“水安凉风”也已名不副实,只有水安桥依然静静地屹立着。
廊亭依然静静地守着水安桥,那么安详。站在桥上,望着清澈的溪水,瞧着水中的一个影子,或许你会怀疑时光正在倒转,自己是否在梦中?
大王庙
对于镇外的大王庙 ,金庆康老人也是印象深刻,他说大王庙又叫东岳庙,供奉东岳大帝(即《封神演义》中的黄飞虎),掌管阴曹地府,有阎王殿,还塑有哼哈二将、四大金刚像。他说小时候看过这些塑像,非常高大,眼睛很大,而且好象盯住了你似的,人看到会怕的,“文革”中都被毁掉了。
一个细雨迷蒙的下午,我独自走进了气势不凡的大王庙,这是一座外观看起来保存完好的古建筑,走进去一看,里面却已破烂不堪,连木柱都开始腐烂,现在是一家酒厂,正在酿造高粱酒,地上散落着一些高粱。外面墙上依稀可见“皇宫酒厂”几个字。什么时候这里开始办酒厂,我问了几个人,他们都说不清楚,反正已经很久了,都换了好几茬人了。殿前修了两堵墙,听说是以前用来养猪的,到处是坛坛罐罐,长满了杂草,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发酵的高粱的气味。
我在庙内见到两块石碑,一块记录了“宣统乙酉元年仲冬日”(即 1909 年)建庙的缘由、经过之类,一块则是捐助者的姓名、数额。这两块石碑现在躺着作为洗衣板使用。其时,清王朝已摇摇欲坠,等待着坐在龙椅上撒尿的宣统的将是——武昌城头的枪声,各地的四起响应及袁世凯的逼宫,但地处大山深处、偏远边地的廿八都并没有感到即将来临的剧变,正忙于大兴土木,文昌宫刚竣工,又想着修建一座恢弘壮丽的大王庙。对廿八都的绅商而言,在经济富裕了以后,除了想到敬鬼神,渴望子孙读书做官、封妻荫子之外,确实还没有别的。他们属于古老的农业文明时代,近代文明的曙光尚未照到大山深处。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的,比如修建这样规模的宫阁、庙宇,文昌宫、大王庙两项工程从施工到竣工,连一块砖、一片瓦片都没有剩余、浪费的,设计、计算之精密不用说了,地方上主事绅士的廉洁奉公、恪尽职守更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。更不用说,文昌宫担负的地方慈善等功能,简直具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。
大王庙是杨秀东设计并主持建造的,外表看起来寻常,里面门楼的雕工却极为繁复精美,有廿八都保存至今最漂亮的“喜鹊窝”(飞檐翘角下的木质喜鹊图案),设计上确有独到之处。
金庆康老人对我说,一般县里有城隍庙,东岳庙比城隍庙还要大,廿八都为什么要建一个这样规模的庙已无从考据,或许与清代在这里设有枫岭营寨、三品游击衙门有关,据传这里当年很风光,正月初一,三县的知县都要把这里来朝拜。
站在大王庙外的山坡上俯瞰整个廿八都,在四面青山的环抱中,马头墙、飞檐似乎在淡淡的雨雾中诉说着那些逝去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。炊烟袅袅,没有外出打工的廿八都人依然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,平静地过着和他们的先辈一样的生活。枫溪边、田野上黄色的油菜花正在开放,三三两两可见耕牛、蓑衣,好一派田园牧歌的悠闲自得。
文昌阁
廿八都文昌阁,建于建于清宣统元年(公元一九零九年)建筑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约为1570平方米,平面布局为三进二天井,左右为厢房,沿轴线依次为照壁、庭院、前殿、天井、正殿、后殿等。主体建筑正殿为三层楼,阁作重檐飞角,整幢建筑的木雕艺术和丰富彩画极具特色。所有梁、枋等以及藻井均彩绘人物、花、山水、鸟兽。全部雀替、牛腿、樘门、窗扇均以浮雕或透雕装饰。题材丰富,形象生动。
廿八都文昌阁有两大功能,一是供奉文昌帝和魁星,二是用来作为地方学子读书会文的场所,起书院或义塾的作用。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代,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广为祭祀的道教大神之一。以一句{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}的警句誉华夏的清代学者顾炎武在{日知禄·魁}文中写道{今人所奉魁星,不知始自何丰,以奎为文章之府,故立庙祀之}.民间多将奎星阁和文昌阁合一,在文昌阁中祭祀着奎星。
(小)文昌阁
有关专家说,古代中国崇尚读书,一般县城有一座文昌阁,但廿八都不是县治所在,却居然有两座文昌阁,这在浙江省是绝物仅有的,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。
2.取票地点:景区售票处。
3.特殊人群预订标准:
A.免费政策:导游、现役军人、革命伤残军人、烈士家属、记者、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,凭有效证件可以免票。
B.优惠政策:身高1.2米—1.5米的儿童;残疾人凭有效证件;60周岁—70周岁的老年人,中小学生凭有效证件购票均半价38元/人。其他优惠以景区公布为准。
4.发票说明:网络预订景区门票不提供发票。
5.温馨提示:浮盖洞群景区的联票不含廿八都至浮盖洞群10元/人的交通车费;所有联票不属于优惠票种。
-
A1线普陀山:海天佛国普陀山、观音文化苑4天双飞祈福之旅
¥3099起查看详情 -
A线海天佛国普陀山、珞珈山、观音
¥2899起查看详情 -
宁波、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普济寺、双动3天朝圣之旅
¥1999起查看详情 -
DSP-PT-02海天佛国普陀山动车四天朝圣之旅
¥1999起查看详情 -
DSP-PT-01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普济寺、南海观音 三天动车祈福之旅
¥1799起查看详情 -
PT-02 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洛迦山、朱家尖观音文化苑 四天双飞禅修之旅
¥2999起查看详情 -
PT-01B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普济寺、南海观音三天双飞朝圣之旅
¥2799起查看详情 -
A2线----舌尖上的宁波——宁波、前童古镇、奉化溪口、普陀山双飞四日游
¥3699起查看详情 -
L1线----浙江联游——杭州西湖、宁波、普陀山、双飞四日全景游
¥2999起查看详情 -
YD-03【1人成团】温州、雁荡山、横店影视城 四天双动车欢乐之旅
¥2299起查看详情 -
YD-02 【1人成团】温州雁荡山、楠溪江、永嘉长寿乡、长屿硐天三天动车美景之旅
¥1899起查看详情 -
YD-01 【1人成团】温州、海上名寰 雁荡山三天双动车特惠之旅
¥1599起查看详情 -
NB-01[丰富精彩] 宁波、海天佛国普陀山、奉化溪口、东南佛国天童寺(宁波往返)
¥2999起查看详情 -
——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普济寺三天双飞朝圣之旅(舟进宁出)
¥2899起查看详情 -
——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普济寺三天双飞朝圣之旅(宁进舟出)
¥2799起查看详情 -
NB-02宁波、海天佛国普陀山、千年古镇奉化溪口、天童寺四天双飞祈福之旅 (宁波往返)
¥2699起查看详情 -
T4线—黄山、宏村、杭州五天双飞游
¥3280起查看详情 -
YD-04【1人成团】[主推线路] 温州、雁荡山、横店 影视城四天双动车欢乐之旅(逢周四)
¥1999起查看详情 -
DSP-PT-03海天佛国普陀山动车四天朝圣之旅
¥2099起查看详情 -
YD-06横店影视城、义乌三天双飞影视大观欢乐行
¥1999起查看详情 -
YD-05江南第一大佛、水乡柯岩、 绍兴古城四天双动车游
¥1999起查看详情 -
HZ-01海天佛国普陀山、朱家尖观音文化苑 三天双飞佛诞朝圣之旅
¥3199起查看详情